助產師的溫柔使命 —— 「出生」不該只是婦產科手術,找回生命自有孕育力
談到「生產」,許多人的腦海裡應該會浮現禁食、打點滴、剃毛、灌腸、胎心音監測器、剪會陰、剖腹等醫療行為,還有行事曆上一連串檢測跟手術!「醫療化生產」是臺灣生產風氣的大宗,產婦們將生產大事託付給醫院,並進行標準化的醫療行為,過程中決定權全落在醫師和護理師身上。然而,近年來「溫柔生產」從國外紅回臺灣,漸漸有許多人為「生產」下了不同定義 —— 把重心回歸媽媽個人,少點不必要的醫療介入,多點女性的身體感知與自主。在安全基礎上,讓產婦自行決定最適合的環境和方式,讓生產成為安心、美好的美事。
助產師為歐洲主流,凱特、梅根都是溫柔生產?
雖然臺灣的助產風氣還正在成長,「溫柔生產」的觀念早是歐洲接生方式的主流。法國、德國及北歐各國等高度發展的歐洲國家,至今助產師仍負責了6~9成的正常(低風險)生產。在英國,助產師和產科醫師的分工相當明確,低風險孕婦由助產師接生,高危險妊娠的孕婦則由助產師和產科醫師共同照護。每年出生的七十五萬名嬰兒中,40~68%由助產師接生。
其中,最著名的例子非凱特王妃莫屬,三胎都由以助產師為主的生產團隊接生,在生產前便不斷的溝通並調適身心,使用了個人專屬的「催眠分娩」生產方式,出院後也有助產師的產後家訪持續關心、照護母嬰。而梅根王妃更選擇不進醫院待產,由助產師到府陪伴其居家生產。
溫柔生產與助產師面面觀
溫柔生產一定是由助產師接生嗎?溫柔生產等於水中生產或居家生產嗎?那可不一定!這些都是對於溫柔生產常有的誤解。事實是,只要是產婦自主選擇舒適、安心的生產歷程,不論是自然產、剖腹產,都算是「溫柔生產」!
助產師的工作型態,隨著不同需求也產生了不同的面貌,在各個崗位上提供不同的服務。有的助產師在自行開業的助產所裡提供完整的生產照護,也有些助產師在醫院裡負責產前追蹤、接生或產後照護等不同階段的分工。
臺灣的助產師現況
在臺灣,高達99%的媽媽選擇由醫生接生,助產所的接生率只有0.08%,且選擇助產所的產婦大多是外國人。
為了改善台灣生產照護的品質,2014年十月衛福部曾提出「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」,將助產師納入醫院生產體系,以「共照」的設計,由醫師及助產師共同照護產婦。在共照的模式中,由助產師在產前提供諮詢,生產時進行以產婦及家人為中心的連續性照護,提供減痛及呼吸運動等輔助方法,並持續在產後提供諮詢服務,讓產婦照護更為全面性。六家醫院共計143位產婦由助產師接生,且剖腹產率、會陰切開率下降,母乳哺育率提升,婦女及家屬對於此照護模式的滿意度都達85%以上。(摘自「生育改革行動聯盟」文章)
近年來,已經有不少醫院和診所開始致力於讓助產師進入醫療體系,除了提供妊娠期的衛教指導和產前身心照護之外,也提供母乳哺餵、飲食攝取、產後運動等等產後建議。
「溫柔生產」在木生
在木生婦幼診所選擇溫柔生產,將由助產師和主治醫師共同照護。由主治醫師提供專業、完善的醫療服務外,也有助產師給予最安心的產前諮詢、生產教育、產後關懷和哺育指導,並製作獨一無二的胎盤、臍帶、腳丫拓印,做為生產歷程的紀念。
結合醫學專業和溫暖關懷,木生願能陪伴產婦迎接新生的喜悅,讓「生產」一點一滴回歸其自然美好的定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