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篩檢
檢查目的
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又簡稱新生兒篩檢,目前政府提供補助之新生兒篩檢項目共有21項,可幫助寶寶早期發現、早期接受妥善治療,減少疾病造成身體或智能上的損傷。
檢查方式
當您的小寶貝出生時,醫護人員會立即向您充分說明並取得您的同意,並寶寶出生48小時候採取少許的腳跟血,寄交國民健康署指定之心生兒篩檢中心進行相關檢驗。
常見Q&A:
Q:採檢後有哪些注意事項呢?
A:
1. 新生兒篩檢是採寶寶的足跟血,所以採集部位會有細小針孔,也可能會有輕微瘀青的狀況,通常幾天後就會自行消失,不需擦藥或進行熱敷,請父母可以不用過於擔心
2. 在尚未知道篩檢結果之前,請不要讓寶寶接觸萘丸(俗稱臭丸),也不可以任意服用藥物,並且注意新生兒黃疸的狀況,母親若哺餵母奶,暫時不要吃蠶豆,如果寶寶有健康上的問題,請務必諮詢醫護人員。
3.如寶寶篩檢結果為疑陽性時,不代表寶寶已經確定罹患該項疾病,大多是因為採檢時間太早或是採血量不足等問題,木生團隊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協助您的寶寶接受進一步的檢查。
Q:這項檢查是否有健保給付呢?
A:此項檢查為健保給付,無須額外付費。
認識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(共21項):
1.葡萄糖-六-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(G-6-PD缺乏症,俗稱蠶豆症)
每100個寶寶就會有3個。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,主要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,患有此病的寶寶在接觸具氧化性物質時,如:吃蠶豆、接觸萘丸(臭丸)、擦紫藥水,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,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,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全身黃疸、食慾差及解茶色尿等,甚至休克及意識昏迷而有生命危險。早期確認寶寶健康狀況,避免接觸上述之致病因素,可減少對寶寶的傷害。
2.先天性甲狀腺低下症 (CHT)
約每 3 千個寶寶就會有一個。剛出生的寶寶幾乎無異常症狀,通常在出生 2-3 個月後慢慢出現症狀;主要是寶寶體內缺乏甲狀腺荷爾蒙,影響腦神經及身體生長發育。如到了 6 個月以後才治療,大部分會變成智能障礙、生長發育遲緩、身材矮小。但如能及早發現,在出生後 1-2 個月內給予甲狀腺素治療,可使寶寶有正常的智能及身體生長發育。
3.苯酮尿症 (PKU)
約每3萬5千個寶寶就會有1個。通常在出生後3-4個月時出現症狀;如:生長發育遲緩、尿液及身體上有霉臭味,主要是因為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質,導致堆積體內造成腦部傷害,日後會出現嚴重智能不足。早期發現,於出生後3個月內,給予特殊飲食、定期追蹤,大部分的寶寶可有正常的智能發展。
4.半乳糖血症(GAL)
約100萬個寶寶就會有1個典型的半乳糖血症,主要是寶寶體內無法正常代謝乳糖,導致眼睛、肝臟及腦部損害,且通常會出現在餵奶後發生嘔吐、昏睡之現象。早期發現,以不含乳糖及半乳糖之奶製品來代替母乳或ㄧ般嬰兒奶粉,可防止疾病之危害。曾經生育過罹患此病患的媽媽,在懷孕期間最好避免攝取含有乳製品或乳糖的食物,如:牛乳、乳類製品、內臟等,以免造成患有此病症寶寶的可能傷害。
5.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(CAH)
約每1萬5千個寶寶就會有1個,是一種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。大多因缺乏腎上腺21-羥化酵素,且因此酵素缺乏的質與量不同,使臨床表徵分為:(1)「失鈉型」,大部分在新生兒時期因鹽分大量流失會造成緊急危險狀況,若疏於診斷,極可能因而致死。(2)「單純型」,女嬰會出現異常性徵,如成長後無月經、過度男性化、不孕及發育異常;男嬰亦會有發育上的問題。如未早期發現,在後續生、心理矯治均甚困難。(3)「晚發作型」,多在嬰兒期以後才出現症狀。此類患者除了晚發型以外,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,早期治療可以避免新生兒生命危險,依其缺乏予以適量補充藥物,可使之正常發育及成長。
6.高胱胺酸尿症 (HCU)
約每10-20萬個寶寶就會有1個。主要是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質,若未加以治療,會出現智能障礙、全身骨骼異常及骨質疏鬆、水晶體異位、血栓栓塞等併發症。早期發現給予特殊飲食及維生素治療,可以防止寶寶智能不足的發生。
7.楓漿尿症 (MSUD)
國內發生率約為10萬個寶寶就會有1個。由於患者的體液和尿液會有楓樹糖漿的甜味而有此命名。楓漿尿症是特殊支鏈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,使得特殊支鏈胺基酸(纈胺酸、白胺酸、異白胺酸)的代謝,無法進行順利。罹患此症的典型症狀,是嬰兒在開始餵食後後數天,會逐漸出現嘔吐、嗜睡、食慾減低、呼吸急促、黃疸、抽搐等現象,嚴重則會意識不清、昏迷甚至死亡。早期發現並以特殊配方奶粉治療,可讓寶寶有較正常的生長及智能發展。
8.中鏈脂肪去氫酶缺乏症 (MCAD)
國內發生率低於 30 萬分之一,但歐美約 1 萬 5 千個寶寶有一個,是最常見的脂肪酸代謝疾病。通常在出生後的前2年會出現臨床症狀,寶寶因為缺少中鏈脂肪酸去氫酶,使得脂肪代謝無法順利進行,不完全分解的脂肪堆積在大腦、神經、肝臟、心臟與腎臟產生毒性,引發嘔吐、肝臟腫大、低血酮性低血糖、意識模糊、昏迷及抽搐等現象。雖然有部分寶寶沒有症狀,但有25%的機率在第一次發作時死亡,也常被誤診為嬰兒猝死症。急性期主要治療低血糖症狀;長期治療則是要在就寢前提供碳水化合物點心,避免長時間禁食,注意營養攝取及生長發育狀況,以及積極治療感染和胃腸炎等突發狀況。如能妥善預防傷害,最終的預後是相當好的。
9.戊二酸血症第一型 (GA-1)9.戊二酸血症第一型 (GA-1)
國內發生率約為10萬個寶寶就會有1個。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的罕見疾病。寶寶因為缺乏戊二基輔酶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離胺酸與色胺酸,有毒產物如戊二酸等過量堆積於血液與組織中,造成漸進的神經症狀及急性的代謝異常。通常寶寶在出生幾個月內可能沒有異常,或僅有無症狀的巨腦,但在嬰兒期的晚期逐漸呈現出運動困難、漸進式的舞蹈徐動症、肌肉低張到僵硬、麻痺、角弓反張(四肢向外翻轉,身體呈弓狀)等症狀,也可能會有癲癇或昏睡昏迷的急性發作。早期發現及治療對新生兒是十分重要,可讓寶寶較有正常的生長及智能發展。
10.戊二酸血症第二型 (GA-2)
此病症主要成因為多發性醯基輔酶 A 去氫酶缺乏所導致,因而造成脂肪酸及支鏈氨基酸代謝出現問題。新生兒可出現低血糖、酸血症、肌肉無力、肝臟腫大等,另外,腳底會有臭味。晚發型則可能到青年期才發病。治療可以補充核黃素與肉鹼,並以高碳水化合物、低脂肪低蛋白為主,防止飢餓,避免低血糖,並讓患者有需要時多補充醣類來產生能量。
11. 異戊酸血症 (IVA)
國內發生率約為 8 萬個寶寶就會有一個。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。寶寶因為缺乏異戊醯輔酶 A 去氫酶,無法正常分解白胺酸,有毒產物異戊酸過量堆積,進而侵犯神經與造血系統。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發病早晚分為典型及非典型兩種。典型病患在出生後可能與一般嬰兒無異,但逐漸會出現倦怠、噁心、嘔吐、嗜睡、胃口不佳及抽筋等症狀,大量的異戊酸堆積在體內,寶寶身體和尿液會有明顯臭腳汗味道。此時若沒有正確的診斷治療,病患將會逐漸昏迷。而非典型患者發病時間較晚且症狀輕微不明顯,往往在出生後一年才會被診斷出來,有時會被誤判為其他類似疾病。早期篩檢發現後,利用特殊配方奶粉,控制蛋白質及定期追蹤,有良好的治療成效。
12. 甲基丙二酸血症 (MMA)
國內發生率約為 10 萬個寶寶就會有一個。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。寶寶因為甲基丙二醯輔酶 A 變位酶功能異常或維生素B12代謝異常,導致體內甲基丙二酸、丙酸等有機酸蓄積,造成神經系統損害,嚴重時引起酮酸中毒、脫水、低血糖、高血氨、高甘胺酸血症。新生兒和嬰幼兒期死亡率很高,早期篩檢發現可預防急性發病,適時補充液體、避免酸中毒。對於維生素B12有效型的病患,須給予維生素 B12 治療。對於生素B12 無效型的病患,給予特殊配方奶粉及高熱量飲食,可使血液、尿液中的甲基丙二酸濃度維持在理想範圍。
13. 瓜胺酸血症第一型
瓜胺酸血症第一型為尿素循環障礙的疾病之一;患者常因無法代謝血氨,而造成高血氨症。在新生兒期發病,早期的一般症狀是餵食欠佳、嘔吐、昏睡、焦躁不安、呼吸急促等,他們的病情通常會快速地變化,而表現出更嚴重的神經學與自律神經的問題,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,大部份的病人都會死亡或產生併發症。在長期的治療上,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,使用特殊奶粉補充生長發育所需,並使用特殊藥物以幫助血氨的排出,並定期監測血氨等數值。
14.瓜胺酸血症第二型
瓜胺酸血症第二因為體內 Citrin 蛋白功能缺乏所引起。新生兒期發作型的患者在出生1~5 個月間便會發生膽汁鬱積性黃疸,肝臟功能不正常,出現多種高胺基酸血症,半乳糖血症及脂肪肝等症狀。嚴重者會導致生長遲緩,異常出血不止或貧血、低血糖,肝臟腫大,甚至肝臟衰竭。治療包括補充脂溶性維生素,盡量維持高蛋白高脂肪飲食。
15. 三羥基三甲基戊二酸尿症
白胺酸代謝異常係先天性遺傳性疾病,屬於有機酸血症之一種。患者由於體內無法合成酵素來分解白胺酸,以致體內堆積有害人體的有機酸,並導致血氨值攀升,寶寶將因酸中毒及血氨過高而致智障甚或死亡。除無法代謝白胺酸之外,第二項生理缺陷在於無法製造酮體,以因應長期飢餓狀況。若能及早限制蛋白質攝取,輔以特殊奶粉配方,並避免長期飢餓,則患者身心發展仍可趨於正常。
16.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
為利用生物素作為輔酶的羧化酶功能不足;寶寶常出現進食困難、呼吸困難、皮疹、脫髮和嗜睡等症狀;在代謝上,患者會有酮乳酸中毒,有機酸血(尿)症和高氨血症。及時補充生物素可以阻止許多併發症發生;但若沒有進行治療,此症可能會導致發育遲緩、癲癇發作及昏迷,甚至可能會危害到生命。
17.極長鏈醯輔酶 A 去氫酶缺乏症
此症會造成身體無法將特定脂肪轉換成能量,尤其是禁食狀態。其典型症狀出現在嬰兒或兒童早期,包括低血糖、昏睡、以及肌肉無力。患者可能會併發肝臟或危及性命的心臟問題。若症狀始於青春期或成年,通常會有肌肉痛及橫紋肌溶解。當肌肉組織被破壞會釋出稱為肌紅素的蛋白,其經過腎臟進到尿液中會使尿液變成紅色或褐色。飲食方面以少量多餐避免飢餓為主,限制長鏈脂肪酸的攝取與補充肉鹼是主要的治療原則。
18.原發性肉鹼缺乏症
或稱肉鹼運輸障礙。國內發生率約 3 萬分之一。肉鹼(或稱卡尼丁)負責將脂肪酸運送到粒腺體,以進行氧化產生能量。原發性肉鹼缺乏症患者發病時,在一歲以前可以發生高血氨性腦病變,一歲以後發生心肌病變。只要能早期診斷,定時服用肉鹼即可避免發病。
19.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一型
此症會阻礙人體利用脂肪酸產生能量,尤其是在食物攝取不足時。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,通常於童年早期發病,患者因無法有效利用脂肪酸產生能量,而導致低酮酸性低血糖,也常伴隨肝腫大、肝功能異常、等症狀,並存在神經系統受損、肝衰竭、癲癇、昏迷和猝死的風險;預防低血糖可降低神經受損之風險。為了預防低血糖,嬰兒白天需增加餵食頻率,晚上則接續補充玉米粉;患者在生病或接受手術等特定醫療處置時,不可超過 12 小時未進食;成年患者需以高醣低脂為飲食原則,以確保身體以醣類作為能量的主要來源。
20.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
此症會阻礙人體利用脂肪酸產生能量,尤其是在食物攝取不足時。最嚴重的新生兒致死型患者在出生後短時間內即可發病,相關症狀包括呼吸衰竭、癲癇、肝衰竭、心肌病變、心律不整及低酮酸性低血糖。晚發型則可能到孩童期才發病。治療主要以減少長鏈脂肪酸的攝取,防止飢餓,避免低血糖,並讓患者有需要時多補充醣類來產生能量。
21.丙酸血症
最嚴重的新生兒型在出生後幾個星期即產生症狀,餵食情況差,出現嘔吐、癲癇、肌肉張力低下、脫水、嗜睡、呆滯及腦部病變等症狀。晚發型相對較少見。此症患者需限制蛋白質攝取,尤其是會產生丙酸的胺基酸,因此除少量一般飲食之外,另可給予特殊配方奶粉以提供足夠生長所需的蛋白質及熱量供應。